跟着总书记学思维(四) | 习近平的创新思维方法在浙江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浙江日报 发布时间:2021-05-14 23:49 浏览量:24401
第四篇推出《习近平的创新思维方法在浙江的探索与实践》
创新思维方法,就是敢于打破思维定式,解放思想、超越陈规,因时制宜、与时俱进,以思想认识的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的思维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科学把握国内外发展形势,创造性地把中央精神与浙江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将创新思维方法贯穿在全省工作的方方面面,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带领全省干部群众全面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推动浙江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运用创新思维方法,立足新时代,寻找新思路,解决新矛盾,开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新境界,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 01 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对创新思维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立足浙江实际,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切实运用创新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一系列事关浙江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浙江的创造性实践。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与浙江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并且高度重视对这些创造性的工作进行理论总结和提炼,从而更好推动实践发展。 进入21世纪,浙江如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习近平同志始终念兹在兹。他把中央的方针政策和浙江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落实中央要求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和掌握丰富翔实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作出了实施“八八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作为21世纪之初浙江发展谋篇布局的大文章,“八八战略”是引领浙江发展的总纲领、推进浙江各项工作的总方略,不仅从战略上为浙江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还从战术上提供了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在省域层面具体回答了“如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创造性实践”、“如何实现科学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习近平同志的谋划下,浙江还先后作出了平安浙江、法治浙江、文化大省、生态省建设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决策部署,不断为“八八战略”注入新的思想内涵。 理论创新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习近平同志指出,“要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及时对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加以总结推广,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对基层一线的探索创新、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提炼和概括,是贯穿《之江新语》《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两部著作的一条重要脉络。习近平同志指出,“好措施、好办法哪里来?答案是:从群众中来”。他十分注重总结推广基层创新实践成果和经验,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把群众的实践创造、方法经验、需求愿望系统总结、及时提炼出来,概括凝炼出一系列具有科学性、前瞻性的理论创新成果。比如,提出处理好政府“看得见的手”与市场“看不见的手”的关系,推进改革深化;提出“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推进发展方式转变;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跳出浙江发展浙江”,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等等,都是总结提炼创新实践作出的理论概括,饱含辩证法,富有指导性。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既是浙江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创造力的关键所在,也体现了习近平同志特别注重理论创新、善于总结实践经验的务实作风。 2.明确创新发展目标,加快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建设。实践告诉我们,发展起来后的问题一点也不比不发展的时候少。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但总体而言,浙江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摆脱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的发展模式,由此带来土地、水资源、能源、原材料等供应紧张,多项环境指标超标。资源与环境、市场与效益的矛盾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面对浙江当时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的新变化,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的新目标,面对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新任务,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正是基于对形势的科学判断和对问题的前瞻性思考,习近平同志通过充分调研、广泛论证,推动浙江在全国较早提出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的战略目标,从全局上谋划浙江创新发展之路。2006年3月,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全省自主创新大会,提出要用15年时间建成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明确到202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65%以上,使浙江成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传统产业得到全面改造提升、创新创业环境优越、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省份,成为科技综合实力、区域创新能力和公众科学素质居于全国前列的科技强省。为落实这一目标,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浙江加强自主创新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总体部署、战略任务和保障措施。 培养和集聚科技人才是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重要支撑。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指出,“自主创新,人才为先,人才为本。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建设创新型省份,关键是要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努力形成人才辈出的局面,让自主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2003年以来,浙江加快培养和集聚各类创新团队,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创新团队建设的意见》《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办法》《浙江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引进培育计划实施细则》等政策措施。为加快集聚国内外优质科技创新资源,浙江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快推进“百千万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和“创新领军人才计划”,吸引各类创新人才特别是海外留学人员来浙江工作、为浙江服务。习近平同志推动实施“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计划,鼓励各地以引进团队式人才和核心技术为关键,与国内外大院名校共建各类创新载体,提升浙江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带领省级有关部门负责人遍访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等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还推动成立了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等一批高水平新型科技创新载体,凝聚了一批高层次创新团队和人才。通过努力,浙江形成了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截至2007年底,浙江省530多家创新载体集聚高素质科技人才1.2万多人(其中博士和高级职称科技人员3000多人),超过了50年来创办的40家省属科研院所的人才规模。 3.聚焦促进制度创新,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注重发挥浙江的体制机制优势,坚持和完善现有制度,及时制定新制度,着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汇聚起全社会创新活力。 加强顶层设计和配套衔接,使一系列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完善。习近平同志在主持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时提出,要围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个奋斗目标,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改革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进一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进一步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为全面推进“八八战略”这一浙江改革发展的总纲领,习近平同志亲自主持制定平安浙江、法治浙江、文化大省、生态省建设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决策部署,建立健全一系列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多个领域的规则、意见、制度、办法,尽管内容各有侧重,但均着眼于织密制度之网、搭建制度框架,形成了总体性的制度成果,不断推动“八八战略”在浙江大地落地生根。 以制度创新激发蕴藏于人民之中的改革伟力,激发千万群众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经常强调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性,并通过一系列政策制度创新,激发和调动千万群众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他指出,“浙江的活力之源就在于改革,就在于率先建立了能够调动千百万人积极性的、激发千百万人创造力的体制机制”。进入21世纪,针对浙江农业生产力蓬勃发展与农业生产关系相对滞后的矛盾日渐突出的情况,在习近平同志的推动下,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了《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确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一类特殊市场主体的法律地位,成为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之后,他又在总结瑞安等地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农村新型合作体系,并推广到全省,使浙江农村新型合作经济发展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从机关效能建设到强镇扩权改革,从领导下访到出台信访条例,从科技特派员制度到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从“民主恳谈”到村务监督,从以人为本、“防避抢”结合的防台方针到以“不死人、少伤人”为目标的防台救灾制度,从针对浙江自然灾害频发而设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到农村住房保险,在习近平同志的积极推动倡导下,浙江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推出并实施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创新制度,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生动实践。 以制度创新释放出实实在在的红利,保障群众的改革获得感。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注重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办好民生好事、难事和实事,努力把解决群众切身利益工作引上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轨道。2004年,在习近平同志倡议下,浙江在全国率先制定实施《关于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确定了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为民办实事十大重点工作领域,通过民情反映、民主决策、责任落实、投入保障、督查考评等一系列工作机制创新,找准了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建设的切入口。在民主决策机制方面,全面推广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切实提升了重大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法治化水平,实施项目从为民作主变为由民作主。在责任落实机制方面,省、市、县、乡各级通过签订责任状等方式,将民生实事项目任务和工作细化分解、逐项落实,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具体到人的责任体系。在督查考评机制方面,将考评权交给百姓,让群众当考官,真正做到“民生实事办得怎么样人民说了算”。 4.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以狠抓科技“第一生产力”来落实发展“第一要务”。科技进步和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要突破浙江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习近平同志指出,如果我们不加强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建设,不加快推动产业和产品升级,就不可能化解贸易摩擦带来的影响,就不可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就不可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在习近平同志的推动下,浙江明确提出把科技进步和创新摆上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作用。 高度重视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是第一竞争力。2006年11月,在参观浙江工业博览会时,习近平同志强调,企业产品创新需要这种创造性思维,“浙江制造”要向“浙江创造”迈进,就必须加大创新力度。他进一步强调,建设科技强省,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一定要增强自主创新的自觉性、紧迫感和责任感,以背水一战的勇气、过华山天险的气魄、攀科学高峰的智慧,坚定不移地走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之路。在习近平同志的推动下,浙江组织实施“八大科技创新”工程,并据此进一步筛选出26个重大专项,集中力量,重点攻关,努力实现重点突破和跨越式发展。在习近平同志的亲自部署和推动下,浙江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与淘汰落后产能的步伐,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推进数字浙江建设。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作出了“数字浙江”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他指出,数字浙江是全面推进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基础性工程。推进数字浙江建设应以网络系统和数据库建设为基础,应用系统建设为重点,数字城市建设为支撑。加快建设数字浙江支撑平台,积极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信息处理技术,深度开发经济、社会等各类信息资源,逐步形成面向城乡、以中心城市为基本单位的信息资源集成、应用与共享系统。切实加强应用系统建设,推进企业信息化,推进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加快建成全省信息应用体系主体框架。习近平同志到浙江工作不久,就参加了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开启活动。正是在他的重视和推动下,浙江在全国率先建成了网上技术市场。经过10多年发展,如今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已经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技术淘宝网”,形成由省级中心、市级市场、县级分市场和高新园区分市场、专业市场组成的省市县一体化信息发布平台。 5.推动文化创新,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创新的时代呼唤创新的文化。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高度重视文化创新带来的巨大力量。他指出,“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在浙江工作期间,他要求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博采众长,推陈出新,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冲破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浙江特色的文化内涵,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动力和创造活力。 加快建设文化大省,是“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习近平同志在认真总结文化大省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了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策部署。他指出,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就是要通过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巩固党执政的文化基础;就是要着眼于增强先进文化凝聚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努力增强浙江的文化软实力。2005年7月,省委作出了《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实施文明素质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研究工程等“八项工程”,开启了浙江文化建设新征程。 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地域文化精神的提炼弘扬。他要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研究“浙江现象”、总结“浙江经验”、提炼“浙江精神”。2005年,习近平同志提出并阐述了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为主要内涵的红船精神。同年,他提出要“与时俱进地培育和弘扬‘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精神,以此激励全省人民‘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红船精神、浙江精神的核心就是创新创业。这些年来,浙江始终坚持把弘扬红船精神、浙江精神作为激发经济社会勃勃生机的精神支撑,鼓舞全省干部群众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潮。 习近平同志把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作为一项重大任务加以谋划推进。他指出,“文化体制改革的着力点就是围绕面向群众、面向市场进行体制和机制创新,逐步建立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他强调分类指导,将“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发达”作为文化大省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习近平同志的关心推动下,浙江成为当时全国仅有的两个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之一,许多改革举措走在全国前列。 02 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运用创新思维方法的主要特征 创新思维强调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就是要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摒弃不合时宜的旧思想旧观念,以思想的新解放、改革的新突破、创新的新成果,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全面系统运用创新思维方法,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开展各方面工作的重要特征,也贯穿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全过程。 1.始终树立问题导向:将发现问题作为推动创新的契机,将创新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树立问题意识,强化问题导向,坚持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相统一,彰显了习近平的创新思维方法的时代性和实践性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要坚持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难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着力攻克什么问题”。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注重对准源头问题,找准症结穴位,发挥区域发展优势,推动经济社会创新发展。他指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八八战略”就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立足全局谋一域的创新举措,其实质就是深刻把握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跳出浙江看浙江,通过进一步认识和把握自身的优势,强化现有优势、发掘潜在优势,努力把原有的劣势转化为新的优势,从而推进事业长足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到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从坚持新发展理念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反“四风”到应对“四大考验”、化解“四种危险”等,都贯穿着鲜明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都及时回应了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新问题。 2.始终遵循科学方法: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不断优化创新路径。创新既要“顶天”,强调战略规划和制度安排,又要“立地”,鼓励地方、基层、群众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注重通过科学的顶层设计提高改革创新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时发挥基层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是习近平的创新思维方法的重要特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要抓好顶层设计和任务落实。强调顶层设计,不是忽视基层探索,而是要善于倾听基层呼声、汲取群众智慧。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就曾指出,“群众的实践是最丰富最生动的实践,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要解决矛盾和问题,就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拜群众为师,深入调查研究”。在他的推动下,浙江改革创新的历程始终贯穿一条主线,那就是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良性互动——既充分发挥基层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又充分发挥顶层设计的引领和指导作用。习近平同志十分重视从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建设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又善于集中群众智慧,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总结农民专业合作社、网上技术市场等基层创新经验,为浙江走好创新之路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浙江正是因为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切实尊重和保护群众的首创精神,认真总结基层和群众创造的好做法、好经验并上升为指导全局的政策性意见,用改革的办法破除体制障碍,用创新的举措破解发展难题,才在许多领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实践经验。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就《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所作的说明中强调,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深改组第十七次会议,会议强调,“要及时总结经验,把基层改革创新中发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蕴含的规律及时形成理性认识,推动面上的制度创新”。 3.始终突出主攻方向:将科技创新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尤其要重视科技创新。“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深刻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蕴含的重大意义,牢牢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走好科技创新先手棋,占领先机,赢得优势,是习近平的创新思维方法一以贯之的特征。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把科技创新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以建设创新型省份为目标,积极实施科技强省战略,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科技创新取得显著成效,浙江区域创新能力不断加强,科技创新进入“第一方阵”,在推动浙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习近平同志针对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提出坚持培育和弘扬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努力实现重点突破和跨越发展;坚持以强化企业主体地位为重点,加快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坚持把自主创新与品牌战略结合起来,推动品牌大省建设;坚持改革创新、开放集成,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坚持以人为本,建设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实力强劲的创新人才队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如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对科技创新提出了“四个面向”要求,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不断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加快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等等。 4.始终注重激发活力:妥善处理好“两只手”的关系,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同向发力。激发各方创新活力,形成创新合力,关键是搞好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协调配合,做到两者协同发力、精准发力。正确把握、妥善处理企业、市场和政府在创新中的辩证关系,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的协同作用,不断激发创新活力,是习近平的创新思维方法的重要特征。 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直接面向市场,创新需求敏感,创新冲动强烈,是自主创新的主体,是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主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八八战略”以来,浙江推动完善调动千百万人积极性的市场经济体制,在繁荣民营经济、壮大国有经济、促进社会结构转型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好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面对浙江民间蓬勃有为的创新创业热情,习近平同志多次指出,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处理好“两只手”之间的关系。在习近平同志的倡导推动下,浙江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集聚和配置创新资源的基础作用,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围绕市场需求和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开展创新活动,促进成果产业化。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浙江各级党委、政府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为保障,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和引导推动作用,着眼于构建服务型政府,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积极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弘扬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他还就如何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好“两只手”的作用明确提出,要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5.始终强调人才驱动:将人才作为创新第一资源,全面营造创新人才加速集聚成长环境。人才是创新的主体。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高度重视人才、渴求人才、尊重人才,把人才作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是习近平的创新思维方法的鲜明特色。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部署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教育是人才培育的基础性条件。习近平同志强调,坚持开放集成,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注重引进国内外大院名所、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兼容并包,为我所用。他要求全省各级各部门树立国际眼光,从全国范围、世界范围吸引人才;创新机制,以各种形式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来浙江工作、为浙江服务;营造尊重特点、鼓励创新、信任理解、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弘扬和发展创新文化,建立创新风险分担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良好风尚,使浙江真正成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天堂和乐园。在他的关心支持下,浙江先后启动实施了“百千万科技创新人才工程”、“钱江人才计划”、“新苗人才计划”和“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培养造就了一批高素质人才,为浙江创新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的全局战略高度,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不断改善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深入实施,各类创新人才发展统筹推进,形成了高端引领、整体发力、系统支撑的新格局,创新人才加速集聚成长。 这些年来,浙江按照习近平同志擘画的战略布局,始终坚持以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构筑区域创新体系。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作出“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战略部署。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把创新强省作为四大工作导向之一,着眼于全面创新,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把产业创新作为主战场,推进包括理念创新、方法创新、工作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组织体系创新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创新。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全省创新基础得到加强,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资源加快集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科技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迈上新台阶,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目前,浙江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区域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知识产权综合实力和专利综合实力等均居全国第一方阵。 03 再续创新史,勇当排头兵,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习近平的创新思维方法是关于创新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提供了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浙江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发展史,是一部生动的创新史。“继续写好这部创新史”、“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是习近平同志对浙江工作的一贯要求和殷切期望。浙江要紧扣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的主题主线,把创新作为最持续、最长久的竞争力,一体推动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应用创新、模式创新,并把基层的首创精神充分激发出来、调动起来,形成“人人讲创新、处处有创新、时时在创新”的生动局面,下好新发展阶段创新制胜的先手棋。 1.突出“创新强省”导向,在加快建成创新型省份上走在前列。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对建设创新型省份提出了明确的战略目标,为浙江创新发展勾画了蓝图、指明了方向。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作出了《关于建设高素质强大人才队伍打造高水平创新型省份的决定》,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强调要深入实施人才强省、创新强省首位战略。省委的决策部署同党中央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是完全一致、相互衔接的。要着眼于“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围绕建成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和人才强省、科技强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科技自立自强,聚焦聚力“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着力打造更有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加快建设全球人才蓄水池;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浙江路径,集成力量建设创新策源地;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优化“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创新生态,推动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改革、重大平台打造等取得重大突破,努力在世界创新版图中确立特色优势、跻身前列。 2.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在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上走在前列。体制机制创新是最持续、最长久的竞争力。数字经济作为浙江省“一号工程”,已成为融于发展血脉中的智慧因子。今天,数字化对浙江来说不只是社会治理的辅助工具,更是一种治理手段和治理理念。要坚持“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全面深化数字浙江建设,下好数字化改革这步先手棋,持续撬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要突出“整体智治”,通过跨部门的数据共享、流程再造和业务协同,打通和整合党政机关各项职能,使群众和企业办事从“找部门”转变为“找政府”,同时更好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加快形成新型治理形态、治理模式。要突出“唯实惟先”,在政务办事、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重要领域,始终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目标导向,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动工作,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对涉及公平和效率关系的重要问题靶向发力、持续攻坚,让群众和企业享受到更公平公正、更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3.用好“有形”、“无形”两只手,在打造最优创新创业生态上走在前列。政府和市场作用的协同发挥,是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体制基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省份,最根本的是要激发和保护好创新活力。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提出,要增创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企业有利、群众受益的体制机制新优势。要坚持将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紧密结合、有效融合,把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作为主线,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主攻方向,着力解决浙江创新型省份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全力打造创新创业生态最优省。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进一步加强基础科学、创新技术、应用技术研究,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要适应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要求,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构筑发展新优势。要探索落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浙江路径,强化政府组织推动、产业链协同、龙头企业牵引和市场化运行。要用改革的方法畅通产业链、价值链、人才链、金融服务链、创新链的各类堵点和卡口,打通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通道,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让一切要素活力竞相迸发。 4.加快创新主体培育,在培育创新人才、创新企业、创新平台上走在前列。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勇于推动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重视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本投入,把企业打造成为强大的创新主体。而培育创新主体的过程,要由政府主导,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积极参与。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聚焦建设具有影响力吸引力的全球人才蓄水池,抢抓全球人才流动窗口期,深化实施人才新政,统筹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突出创新型科技人才、企业家和工匠等紧缺人才,谋划实施一批最能补齐发展短板、最能激发潜在优势的重大人才举措。加快创新型浙商队伍建设,形成聚天下英才共建浙江、发展浙江的生动局面。深入实施“凤凰行动”、“雄鹰行动”、“雏鹰行动”,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支持领军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组建产业创新共同体。加快建设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引领性开源开放公共平台,深化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的战略合作,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和发挥作用。 5.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走在前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质上是通过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调动亿万市场主体积极性和社会创造活力,更大限度地激发每个人的潜能潜质,大力培育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创新文化和浓厚氛围。要大力弘扬红船精神、浙江精神,唱响创新和实干的最强音。要弘扬科学家精神,尊重科研规律,激发家国情怀,激励引导广大科技人员追求真理、勇攀高峰。要弘扬新时代浙商精神,发挥企业家引领创新的关键作用。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入实施人才新政、科技新政,在优化创新创业生态上不断发力,进一步加大政策落地和招才引智力度,进一步激励创新创业,激发创造活力,不断增强发展新动能,切实把全省上下的首创精神充分激发出来、调动起来,干出勇立潮头的新气势,干出改革发展的新境界。 (课题负责人:张彦 郑林红 谢鸣)